close


六燃的歷史遺產,除土地、人員、技術等犖犖大者之外,還有幾縷珍貴的線索交織於時間的經緯之中,在城市發展所繪出耐人尋味的歷史圖樣上,如細膩的金線般隱隱閃耀著: 例如培育高科技人才的清華大學,其校地來源是由當時接收六燃的中國石油公司,提供約330餘公頃六燃舊地中的40公頃,做為清華大學復校之用;交大光復校 區及竹科的部分土地也來自六燃;與新竹廠一牆之隔,並且人員、技術、任務緊密聯結的「天然瓦斯研究所」(1936設立),也被中油接收易名「新竹研究 所」,幾經改制成為今天的工業技術研究院;人才難得,遠勝於資金或其他硬體環境----361位(張炎憲教授的計數,待證)因六燃廠區所需而接受嚴格訓練 的本地菁英,多投入戰後的臺灣石化工業,其貢獻難以計量。

回想六燃自日本強權以大手筆規劃興建、戰末易主接收之混亂不清、至後來做為軍眷窩居的溫馨民宅,它沉寂卻強韌的存在著,因此被淡忘了許久。如今因為許多有 心人想要了解城市的身世,所以挖掘過去,而稍讓六燃抖落掩蓋一身故事的灰塵。站在歷史的渡口望向彼岸,六燃的滄桑之景、引人入幻的生活懷想與進一步的歷史 探究,不就是城市博物館最佳的內涵與功能嗎?
德國盧爾工業區發展百餘年的採礦工業,而斧鑿的鏗鏗聲嘎然停止在1980年。礦場衰頹停止,遺留下大量的廠房與重度污染的環境。1989年起,IBA主導 再造,將廢棄工業廠區再利用,轉化為遊樂場、公園、攀岩場、潛水訓練室……。而具歷史意味的場域則規劃為博物館,如原本為煉炭之廠房,由耗能的場所而改建 為能源展示館;一座座無用醜陋的煤渣山,則被綠化為市民休憩的好去處。廢棄廠房以極低租金租給藝術團體;大浴室變成舞蹈團體聚會所;更興建一座大摩天輪, 使遊客觀看廠區全景。壯哉斯景! 偉哉斯智!
與魯爾工業區同為難得的工業遺跡地景,政府如果能夠仿效德國招募頂尖藝術家和建築師,依六燃新竹遺址(涵蓋實體之工業與眷村複合空間,以及漫步於實體建築 之內的歷史)獨有的區域氛圍,加入現代性的命題進行改造成為國家級博物館或藝術村,不僅帶領民眾看見歷史、使新竹市民擁抱自身城市文化,更是我們這一代站 在時間的軸線上對未來的遠眺,對歷史責任的承擔。
主圖說明: 位於「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建築群世界文化遺產區」內的魯爾博物館。1986年,德國魯爾工業區因為煤礦產量減少和新興工業的崛起宣布關閉,在2010年卻因IBA的主導再造而成為歐洲文化之都,開闢嶄新的文化產業與價值。 圖片來源: http://www.mottimes.com/cht/interview_detail.php?serial=232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竹塹仁堅 的頭像
    竹塹仁堅

    KnowHsinchu的部落格

    竹塹仁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