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事如青天白日的大建立者,<300年竹塹長官初印象>之2
他們從哪裡來?出身經歷素質如何?思想理念為何?任期多久?做了些什麼事?竹塹三百年行政長官研究,乃成為我六餘年來閉門讀書出門采風的功課之一。
清治臺灣212年(1683~1895),在清國由盛而衰的歷史局勢裡,從初得臺灣康熙帝說「得之無所加,不得無所損」的認識,到牡丹社事件(1874)沈葆楨一輩驚覺臺灣是「東南七省門戶」關鍵地,清國治臺政策和其國勢正好逆反,是由消極趨向積極。在近年號稱民主的言論分類械鬥中,常有一種說法稱「腐敗的滿清政府派來臺灣的官員多是貪官污吏」。這其實是政治意見不是歷史認識,是錯誤的。
過去的歷史研究很少注意到地方官員,地方長官的群體影像很模糊。清治竹塹長官有155年(1723~1878)是五品官淡水廳同知,臺北府成立、淡水廳裁撤後有17年(1878~1895)是七品新竹縣知縣。這172年間有多少、哪些位塹城長官?《新竹縣采訪冊》1892、《新竹縣志初稿》1897、《新竹縣志》1957、《臺灣省通志》1973、《新竹市志》1997等有多家不同計法,筆者採近編最詳實的《臺灣歷史辭典表列》2004,得淡水廳同知含實任及權理共117任、102人,新竹縣知縣20任17人。
這119位長官主政下之清代吏治,固然有「臺灣吏治黯無天日」(丁日昌語)的壞時代;但也有「道光三年趙文恪督閩,慎選守令……一時臺灣各官(列舉七人)皆有聲」(姚瑩語)的好時代。其中更有幾位是如呂坤夫子描述的「心事如青天白日」的「大建立者」。他們更年輕、更實心做事
為了尋覓這119位塹城父母官前輩,六年多來遍訪各圖書館、檔案館。幾位重要人物如李慎彝、曹謹、曹士桂、陳星聚,不辭萬水千山路追蹤他們的家鄉與後裔……待續(原載於園區生活雜誌123期2008年9月)
留言列表